English

老子及其学说的再发现

1999-11-05 来源:光明日报 侯才 我有话说

《老子》一书的成书年代,是历来老子研究中争论不休的一个谜团。历史上大致存有下述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看法:(一)春秋说。以吴子良、张煦、黄方刚、胡适、张季善、叶青、马叙伦、高亨等为代表。(二)战国说。这种观点占居上风,其代表人物有陈师道、牟廷相、康有为、梁启超、顾颉刚、钱玄同、钱宾四、罗根泽、冯友兰、张岱年、熊伟、张西堂等。(三)春秋战国说。该观点主张,《老子》一书的基本思想或主要思想是源出老子本人的,春秋时期已以一定形式(如语录或遗言等)存在,而最后成书则是到了战国时期。持此观点的,有刘泽民、谭戒甫、唐兰、郭沫若等。

竹简《老子》的出土,为我们解开《老子》成书年代这一疑团提供了根据和线索。尽管现在还难以判定和确认竹简《老子》本文的形成时间,但从竹简《老子》本文的内容、特点本身为如下假设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证据:这一文本很可能形成于春秋末年,是直接源出老子本人或老子的亲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老子》一书的春秋古本。

值得注意的是,《庄子》的“外杂篇”对《老子》一书已多有征引。考其所引的某些文字,或为竹简本所无而为今本所有,或异于竹简本而略同于通行的今本。如,“至誉无誉”(《至乐》)、“自伐者无功”(《山木》)、“既以与人己愈有”(《田子方》)、“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知北游》)、“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知北游》);“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天下》),等等,均为竹简本所未见而载于今本者。又如:“绝圣弃智”(《筮》)、“终日而嗌不嗄”(《庚桑楚》)、“万物云云”(《在宥》),等等,则均为异于竹简本而略同于今本者。从中可见,《庄子》“外杂篇”征引之书,与今本《老子》略同。这意味着,在《庄子》“外杂”篇形成之前,春秋古本《老子》的本文已渐湮没,而今本《老子》本文或略同于今本《老子》的本文则已出现。

如果再将《庄子》所引《老子》文字与帛书甲乙本、王弼本加以比较,前者虽然与后者均略有差异,但似更接近王弼本。而在帛书甲乙本、王弼本几种文本中,尤以帛书甲本最接近竹简本,帛书乙本次之,王弼本更次之。例如,《庄子·庚桑楚》所引“终日而嗌不嗄”句,王弼本为“终日而不嗄”,而竹简本和帛书甲乙本则分别为:“终日而不”,“终日而不”以及“终日而不”。

又据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六十八载,“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令朝野悉讽诵之。”这一记述表明,改《老子》一书书名为《道德经》,当始自汉景帝(公元前188—141年)。

综上所述,我们或许能够确认:《老子》一书经历了一个由春秋古本到通行今本的演变和形成的过程。而郭店楚墓竹简本、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庄子》征引本、汉景帝“改子为经”以及王弼校定本,则代表了这一演变和形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竹简《老子》是否是一个完整的抄本?目前学者们对此还存有见仁见智的歧异。据有关人士说,竹简曾部分被盗。但是,从公布的现存的竹简的状况来看,竹简《老子》的三组简文都较为系统、完整,内容上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甲本论述圣人之道,可名之为圣人篇;乙本论述修身之道,可名之为修道篇;丙本论述治国之道,可名之为治国篇。据此,似乎不能排除这一可能性:《竹简》老子是一个基本完整的古抄本。

假若竹简《老子》是一个基本完整的古抄本,那末,它与王弼本等既存的今本有一系列引人瞩目的重大区别:1、未有对“道”的玄奥的描述和神秘的、超验的形上学色彩。今本讲“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的第二十一章,以及被河上公题为“赞玄”的第十四章等,均不见于竹简本。2、未有与儒家学说相抵牾的文字。除前面提到的今本中的“绝仁弃义”、“绝圣弃智”在竹简本中为“绝伪弃虑”、“绝智弃辩”外,在竹简本中也未见否定“礼”的第三十八章和否定“尚贤”的第三章。3、未有“愚民”的君王“南面之术”的论述。今本讲“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第六十五章,讲“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的第三章,等等。均为竹简本所未载。4、未有功利主义的印记。今本中讲“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的第七章,颇富功利主义色彩,然而在竹简中亦未发现。5、未有论及鬼神的词句。今本讲“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的第六十章不见于竹简本。6、未有对“小国寡民”理想社会的希冀。今本讲“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第八十章在竹简本中也渺然无迹。

这样,竹简《老子》甲、乙、丙书实际上向人们展现了与传统诠释迥然而异的另一个老子,即一个有深刻的人生智慧,而不摈弃“仁义”、“圣智”,不嗜好愚民的阴柔权术,不谈论鬼神,不憧憬“小国寡民”社会,也不讲求功利和抽象论“道”的老子。这个老子显得似乎更接近历史上的老子本人的原貌,更符合其本人所倡导的“道”的精神。

应该着重加以指出的是,即便竹简《老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古抄本,它与王弼本等通行的今本《老子》也有重大的不同之处:它昭示了老子与孔子之间的真实的思想关系。

竹简《老子》无“绝仁弃义”之语以及无与儒家学说相抵牾的文字这一事实,推翻了流传两千余年之久的“孔、老对立”的学案。它表明,今本《老子》中的“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等语,不仅是对老子的强加,而且也歪曲了历史上的老子与孔子之间的真实的思想关系。事实是,与其说孔子与老子两者的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勿宁说它们之间的统一更是主要的和第一位的。如果人们将竹简《老子》仔细与《大学》、《中庸》和《论语》等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老子对孔子的重大思想影响,以及作为孔子老师的老子与作为老子学生的孔子之间的思想的统一和一致。

对于老、孔之间的思想关系还有待人们去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竹简《老子》的出土,这一问题的真相将愈渐大白于天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